近年出现一种塑料袋,上面标示著六至九个月的保存期限,乍看以为是食物的保存期限,实际标示的却是“塑料袋”本身的保存期限。这类塑料袋都标示著“生物可分解”,号称可以被微生物吃掉,变成有机质、二氧化碳跟水。这跟我们习以为常的概念相违背。也不禁让人怀疑,塑胶究竟是消失了,还是变小看不到而已?
市面上号称“生物可分解”的塑料袋大致可分三类:第一类是传统塑胶材质添加玉米淀粉或是碳酸钙,这类添加物能加速塑料袋裂解成小片,但无法让塑胶消失;第二类则是传统塑胶添加“光敏促进剂”,这种塑胶可碎裂成粉状,但依旧是塑胶。第三种在欧美称为可堆肥塑胶(即英文的compostable),这类塑胶不含传统塑胶(如聚乙烯PE、聚丙烯PP、聚苯乙烯PS、聚氯乙烯PVC),靠微生物进行分解后变成有机质、二氧化碳跟水,才算真正生物可分解。为确保可堆肥生物可分解塑胶真的可分解,欧盟、美、日、澳洲等都发展出严谨的认证程序。在台湾,环保署环保标章也有提供生物可分解塑胶的认证。此外,这类塑胶在制造过程中还是有使用添加剂,所以认证过程中,也必须确保分解后不会残留毒性或有害重金属,以免有害物质残留在土中进入食物链。
生物可分解塑胶(biodegradable plastics) 是指“可被生物分解”,但原料不一定是来自“生物”。生物基塑胶(biobased plastics) 则是原料来自天然,但未必可被分解,这两者是大众常混淆的地方。此外,一般人以为生物可分解塑胶就是PLA(聚乳酸),这也是误解,PLA仅是生物可分解材质中的一项。PLA是从天然谷物萃取乳酸聚合制成,常用在容器类,如冷饮杯、鸡蛋盒、沙拉盒;而生物可分解塑料袋使用的多是复合材质,如聚丁二酸丁二醇酯(PBS)、聚丁二醇丁二酸-对苯二酸盐(PBAT) 掺混PLA、淀粉而成,目前PBS、PBAT主要来自石油。为了减少碳足迹,业界正朝向以生物作为生物可分解塑胶原料的方向努力。生物可分解塑胶(含容器与塑料袋)现阶段所占的粮食比例非常少,未来发展的趋势是使用农业废弃物或自然废弃物来做原料,但现况还在试验阶段。
各国的认证程序略有差异,一般来说,生物可堆肥认证分为四个程序:
1.材料分析:测试易发挥固体及重金属成分。
2.有氧环境下(温度56~58℃)生物可分解率测试:须达180天内90% 被分解的标准。
3.模拟工业堆肥环境(高温60~75℃、低温不可低于40℃,湿度约在60~70%)裂解率测试:90天内,90%须裂解完毕。
4.残留堆肥毒性测试。分解残余土壤与一般土壤混合,进行植物生长对照分析。
一般来说,温湿度越高、微生物愈多,分解的速度越快,低温或是缺乏微生物的环境下,分解速度会变慢。目前发展的主要瓶颈是水体,尤其是在清澈的海洋,生物可分解塑胶的分解会变得很慢。但如果是下水道脏污阻塞处,因为微生物多,分解速度会比较快。
生物可分解塑料袋的分解时间跟所在的环境有关。在一般日常环境中,即便过了使用期限(六个月到九个月)也“不会”马上分解不见。外观基本维持不变,但物性开始发生变化,强度、韧性随时间逐渐变差,这些都是开始分解的表征。
在这种情况下,生物可分解塑料袋不能大量囤积,只能适量购买。我们会提醒购买生物可分解塑料袋的业者,仓储应保持干净、干燥、不要直射阳光,并注意先进先出的管理原则。曾发生业者因为仓储环境差,又管理不良,摆放两、三年后塑料袋出现破损情形。不过,这是一体的两面,不可能要求可分解塑胶快点分解,又要保存很久。
咨询电话
微信扫码咨询